全國首個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建立的中國(常州·機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日前落戶江蘇省常州科教城。科教城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了常州機器人及智能硬件產業在我國處于特色領先地位,并為該產業在知識產權方面提供全類別、全功能、全流程的保護,大力推動區域產業集群發展。
隨著消費升級的浪潮,國內外的各行各業都面臨著新的服務需求與產業升級壓力,無論是從產業政策角度還是從行業本身的發展趨勢來講,機器人的市場潛力都很巨大。但是在發展機器人的大環境中,仍需要更加完善的政策和市場環境。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上游的制造研發企業面臨著專利少、核心專利缺失的困境,與高歌猛進的下游應用市場形成了巨大反差。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工業機器人應用在我國的比例為6%,而日本則是33%,美國為16%,德國為14%,我國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差距依舊較大。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機器人的市場將不斷擴大,這一點毋庸置疑。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為什么世界各大機器人公司紛紛登陸我國市場。現在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機器人很少,理應引起高度重視。
一方面,國家要對國產工業機器人給予更多的扶持;另一方面,也希望企業使用國產機器人,給國產工業機器人行業一個機會。由于國產工業機器人的功能已經與國外相當,只要有批量,一定能夠造就一個或幾個中國品牌的工業機器人。
機器人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和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現在,我國已經不像過去那樣把在機器人領域的布局當成是一個研發規劃來看待,而是當成一個我國制造業崛起的重要平臺去發展。目前,我國在機器人領域的發展已經完全形成一個較為完備的機器人產業體系。為了提升我國的制造水平,在未來的工業領域爭取全球領先地位,2015年,我國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將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提升到了戰略層面。由此,我國已經全面展開了在機器人產業領域的建設與布局。
面對機器人產業的機遇和挑戰,各地政府普遍加強了扶持力度。如東莞市政府從2014年到2016年每年投入2億元支持企業采用工業機器人進行新一輪技術改造。這3年來,共實施機器換人項目1319個,新增加機器人和其他智能終端29000多臺,同時吸引了國內知名企業的進駐。而大型企業也已經看準這個商機開始出招。去年5月份,美的集團對外宣布用40億歐元收購著名機器人公司庫卡81%的股權。
機器人產業的特點是“小產業、大市場、高科技、高效益”,應注重應用和數控系統的研發,給機器人“大腦”。同時,加大關鍵零部件和元器件的研發研制,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品牌。近年來,我國工業機器人擴張迅猛,尤其是自2013年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機器人使用市場后,這一趨勢更加明顯了。據工信部預測,到2020年,僅我國自主品牌的機器人產量就會超過10萬臺。國家知識產權局自2009年起,已經成為受理工業機器人相關技術最多的局,并且自2011年起專利申請大幅增加,近三年每年的專利申請量都超過了3500件以上,領先于發達國家。
面對蓬勃發展的機器人產業,要從規劃、制度、政策、資金等各個方面為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切實幫助和支持企業研發核心技術、打造知名品牌,推動機器人產業行穩致遠,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