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程爽)1-6月,中國一汽整車銷量突破157.1萬輛,同比增長6.1%;生產整車155.5萬輛,同比增長3.8%。其中,自主品牌銷量突破44.98萬輛,同比增長8.5%;自主新能源銷量突破14.5萬輛,同比增長95.5%,增速顯著。合資品牌銷量112.1萬輛,保持合資陣營領先地位。
中國一汽總部
今年以來,中國一汽牢記央企使命、勇擔產業責任,加快戰略轉型、建強核心能力,狠抓“1156”年度任務落實,“穩”的基礎不斷夯實,“進”的態勢更加明顯,“創”的動力持續強勁,“轉”的實效更加顯著,戰略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取得一系列新進步、新突破。
自主品牌向上攀升
紅旗品牌攜多款重磅車型亮相2025香港車博會
中國一汽始終以卓越的產品品質和創新能力,推動自主品牌不斷向上攀升。2025年,中國一汽、“紅旗”、“解放”的品牌價值均位列行業第一,為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紅旗品牌不斷豐富產品矩陣,先后推出紅旗天工系列、紅旗H5 PHEV、2025款紅旗E-QM5等多款重磅車型,并在2025上海車展和香港車博會上大放異彩,全面展示品牌技術實力和創新成果。解放品牌以卓越的產品性能、可靠的品質和貼心的服務,不僅在國內終端市場持續領航,更在韓國、幾內亞、塞內加爾、菲律賓等國外市場實現突破。奔騰品牌煥新技術集群,完善產品矩陣,創新營銷不斷發力,新能源汽車銷量節節攀升,展現出蓬勃向上的發展態勢。
合資板塊穩健發展
一汽-大眾大眾品牌新經銷商授權簽約儀式
今年以來,中國一汽合資企業緊跟中國市場節奏發展,加快戰略轉型。一汽-大眾加速品牌煥新和電動智能化轉型,深化渠道戰略,近日,一汽-大眾大眾品牌向75家新經銷商集體授牌,一汽奧迪首批100家Q6L e-tron家族授權店正式開業。一汽豐田聚焦“量”持續開源拓口,聚焦“利”推進毫厘制勝,成功推出全新智能電動汽車bZ5,實現新能源轉型升級。
綠色轉型縱深發展
紅旗天工純電雙子星618嗨購節
中國一汽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在新能源產品研發、綠色制造、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在產品研發方面,中國一汽堅定實施“All in”新能源戰略,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投入,旗下自主品牌、合資品牌多款新能源產品陸續投放市場,為消費者帶來全新的綠色出行體驗。今年上半年,中國一汽銷售自主新能源汽車14.5萬輛,同比增長95.5%,發展態勢良好。在綠色制造方面,中國一汽積極推進綠色工廠建設,紅旗制造中心繁榮廠區、一汽-大眾長春基地、一汽豐田新能源分公司等“零碳”、“無廢”工廠建設取得新進展,“美麗一汽”建設愿景徐徐展開。
關鍵技術實現突破
中國一汽與長春市人民政府、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國汽(北京)智能網聯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簽署“車路云一體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中國一汽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一定要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殷切囑托,勇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鋒力量,緊緊圍繞國家所需、產業所急、用戶所想聚力攻堅。今年以來,中國一汽接續在車路云一體化技術、氫燃料電池汽車項目、國產商用密碼算法、數據公差柔性仿真分析等方面突破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關鍵核心技術,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數智賦能深入推進
中國一汽發布行業首個企業運營智能體OpenMind
中國一汽始終堅持以數智化轉型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深化AI+專項行動,推動汽車制造數智化變革。在生產制造領域,中國一汽成功應用人形機器人技術,大幅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在企業管理領域,紅旗云妹、AI智繪、工藝尺寸診斷助手等十余款AI技術實現落地應用。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中國一汽發布了汽車行業首個企業運營智能體OpenMind,引領數智化時代管理新范式,有力踐行了數字中國建設的央企擔當。
海外業務有序推進
紅旗品牌攜多款車型登陸捷克、斯洛伐克市場
中國一汽搶抓“一帶一路”重要機遇,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加快國際化發展步伐,海外市場布局、品牌建設、渠道拓展等取得良好成效。紅旗品牌加快在歐洲、中東、南美等市場布局,已成功進入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家,向世界呈現“中國豪華”的獨特魅力;解放品牌以“本土化制造+場景化產品”策略“走出去”,加速全球化進程;奔騰品牌持續加速拓展海外業務,謀劃海外發展布局,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開放合作再譜新篇
紅旗“天輦1號”飛行汽車亮相
中國一汽秉持高質量發展理念,推動高水平開放合作。2025年,中國一汽與大眾汽車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深化“在中國,為中國”戰略,開啟雙方合作新篇章。與此同時,中國一汽努力加強技術融合、聚集優勢資源,先后與中國寶武、中鋁集團、中糧集團、零跑汽車等企業開展戰略合作,為推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今年6月,中國一汽飛行汽車總部項目更是落戶深圳大鵬,進一步推動了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助力低空智慧交通發展。
| 編輯:杜 瑩
| 初審:杜 瑩
| 復審:劉淑梅
| 終審:李 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