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小長假過完了,接下來就要結結實實地迎接2017年。回望2016年的中國汽車市場,可謂“波瀾壯闊”。
在這一年里,不但汽車銷量創了歷史新高,新的共享經濟業態迅速發展,全球首款量產“互聯網汽車”也正式落地……
汽車,正越來越像一款移動互聯的產品。
▼
勁增
2016年的國內汽車銷量用“勁增”來形容可以說毫不為過。根據中汽協的數據,國內車市在2015年經歷了年增長不足5%的慘淡之后,今年銷量迅速上揚。
在1.6L及以下小排量汽車減半征收購置稅等政策的激勵下,2016年1-11月國內汽車累計銷量已達2494萬輛,超過2015年全年,同比增幅高達14.11%。
其中,乘用車增長尤其明顯,同比增長15.57%。乘用車中,SUV的銷量最為突出,漲勢仍然堅挺,同比增長45.49%。
鑒于2015年車市行情的弱視,2016年初業內對今年車市的預期仍相對保守,一般估計漲幅在5%-10%之間,但市場行情之火爆出乎意料。多家車企在年內上調了銷量目標,有些車企還上調了不止一次。
不過,本輪車市“牛”明顯和小排量汽車購置稅優惠政策關系緊密,隨著今年起該政策逐步退坡,未來車市的后勁如何,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互聯
“互聯網汽車”的概念說了很久,但落地為實車,2016年還是頭一遭。4月北京車展上,由上汽集團和阿里巴巴聯手打造的全球首款“互聯網量產汽車”榮威RX5正式亮相。
自7月上市后,該車型已連續三月銷量超2萬,至今提車仍要排隊,其火爆可見一斑。
這款“互聯網汽車”擁有獨立身份ID,可以遠程對車輛進行遙控。其語音操控系統經過不斷的搜集大數據進行迭代,已具有相當的智能;其目的地智能推薦、在線聽歌、雙盲導航等功能也為用戶帶來更好的行車聯網體驗。
該車搭載阿里YunOs車載系統,未來還將不斷優化升級,并接入更多的互聯網服務功能。
在榮威RX5之后,打著“第二款”旗號的“互聯網汽車”也紛紛涌現。汽車和網絡的結合未來還有望不斷深化,到底還會出現怎樣的“黑科技”,值得拭目以待。
生態
“生態”大概是汽車圈內人士2016年聽的最多的詞之一。“只做汽車產品沒前途,必須打造貫穿全產業鏈的生態”,這一觀念逐步受到整個行業,尤其是產業巨頭的認可。
從打造“汽車生態”的角度出發,汽車不再只是一個交通工具,而是多種生活場景發生的場所,是一個移動互聯的終端。在汽車上,消費者的娛樂、資訊、消費等方面的需求應該被打通;同時,整個娛樂和消費的業態,也應和汽車打通,最終達到深度融合的程度,形成全新的內容供應和消費形態。
“生態”和“互聯”可算是相伴相生。如何發展自身核心競爭力,抓住并解決消費者最關注的痛點,或許是未來汽車生態建設的一大關鍵。
共享
隨著摩拜單車現在已經隨處可見,人們對車輛共享的理解已經與之前迥然不同。
如果說2015年這個時候提到共享,人們腦子里冒出來的還是利用空閑時間開私家車接單的優步司機的話,現在人們更容易想到的是隨借隨還的分時租賃模式。
這一模式不僅在自行車租賃行業領一時之潮流,在汽車租賃方面今年也獲得了迅猛的發展。
即以上海地區大家熟知的EVCARD分時租賃品牌而言,其旗下的網點從2016年初的不到500家增長到現在的2000多家,運營車輛由不到2000輛增長到7000輛,在市中心核心商圈和重要旅游景區都可以租到。其用戶數量由年初的不到4萬迅速增長到現在的超過27萬,增長接近6倍。
合資
國內合資車企的市場格局常年來相對穩定。今年上汽和奧迪、大眾和江淮紛紛合資成立新企業,給國內未來幾年的車市發展帶來不少新氣象。
2016年11月,上汽和奧迪正式宣布簽訂合作備忘錄,將按照上汽大眾斯柯達品牌的運營模式成立新的合資公司。
而在兩個月前,大眾和江淮也簽署了一份合資備忘錄,不過其成立的合資公司將僅致力于生產新能源汽車。
此外,另外一宗跨界行業的資本運作也吸引了不少關注。2016年8月格力電器披露擬以130億元收購新能源汽車企業珠海銀隆。隨后,該項收購案被格力股東大會否決。12月,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曲線救國”,聯合王健林、劉強東等向珠海銀隆增資30億元,獲得該公司22.39%股份。
自動駕駛
2016年“自動駕駛”吸引的關注明顯超過往年。在過去的半年中,激活特斯拉開發的Autopilot自動輔助駕駛系統的車輛的累計行駛里程已從1億英里迅速攀升至超過3億英里(約5億千米)。雙手離開方向盤任汽車自由飛馳的感覺實在是有點爽。
然而,2016年5月7日在美國發生的由于采用自動駕駛導致的死亡事故為這一技術敲響了警鐘,也讓大眾對于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程度產生質疑。
雖然,從每億公里事故率的角度來說,特斯拉仍屬于相對安全的車型(其事故率仍遠低于平均水平),但是自動駕駛技術目前仍無法完全代替手動駕駛這一點也已明確。
在中文版網站上,特斯拉現已將“自動駕駛”的表述修正為“自動輔助駕駛”,以提示消費者仍需對車輛行駛狀況及時保持關注,自動駕駛相關功能仍處于“輔助”的地位。
堵漏
隨著新能源車銷量逐步走高,部分企業利用新能源政策補貼進行違規操作套利的巨大“黑幕”也開始顯山露水,如何及時堵上這些“黑洞”,受到了輿論的廣泛關注。
2016年初,有媒體曝出部分黑心車企通過將電池和車殼簡單組裝后就當成新能源車申報補貼。有些企業甚至還成立專門的公司購買這些車輛,然后將電池拆卸后重新回收,進行二次組裝,再騙取一輪補貼,情節極為惡劣。
有估計認為,騙補涉及的車輛占到2015年新能源車總銷量的1/4,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
“騙補”事件曝光后,工信部介入調查。先后已對兩批涉事企業進行了行政處罰,具體措施包括追回補貼、問題車型停產、暫停新車申報資質等。同時,“騙補”事件體現出補貼政策方面仍存在部分把關不嚴、補貼條款不盡合理的問題,后續也在整頓、改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