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陽縣位于湖南省東南部,因礦產資源豐富,開采、冶煉歷史久遠,素有“八寶之地”“千年礦都”的美譽。《漢書·地理志》記載桂陽郡“有金官”。唐宋以后桂陽成為全國重要的金屬礦產和鑄幣基地,明末清初達至極盛。煉鋅術的產生是大量黃銅用于鑄幣的基礎,多次學術調研后,專家初步認定,桂陽存在的大規模冶煉遺址可能就是為了滿足當時政府鑄幣需求的煉鋅場址。
2016年7月到1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桂陽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對明末清初時期的桐木嶺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揭露了一批保存完整、規模宏大的煉鋅及多金屬冶煉遺跡,出土一系列重要的冶煉遺物,再現了當時的冶煉場景。
桐木嶺遺址,位于桂陽縣仁義鎮大坊村和浩塘鎮桐木嶺村交界處,東距桂陽縣城10公里,遺址面積約11萬平方米。遺址中心部位有一個煉渣堆積形成的山體平臺,臺面略呈三角形,東西長度約100米,南北長度約50米,面積約5000平方米。站在高處可以清晰地看到整個區域呈“品”字形,分成3個不同的功能單元--一個焙燒單元和兩個冶煉單元。
可以想象,當年的工人們是將礦料先經焙燒加工后再分送至冶煉,冶煉單元中有1至3個冶煉作坊區,每個冶煉作坊以槽形爐為主體,分布著攪拌坑、洗煤坑、沉淀坑、提煉灶、堆煤區、碎料區、環形護坎、柱洞等遺跡。冶煉區出土有一系列較為完整的冶煉工具,并出土有青花瓷器、陶器等生活器皿。在遺址中還發現塊狀波紋爐渣,并在對應位置發現有含銅量和含鉛量較大的煉爐遺跡。
桂陽桐木嶺遺址考古發掘領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莫林恒介紹,通過現場和實驗室檢測分析,可推斷這是一處冶煉鋅、銅和鉛以及有可能提煉銀的多種金屬冶煉遺址。根據出土的青花瓷器、錢幣、坩堝,結合遺址的堆積厚度,初步推測遺址開始于明末清初,廢棄于清代中晚期。
從桐木嶺遺址回來的路上是陡嶺下遺址的試掘點,在這里首次發掘出國內保存較好的雙排冶煉爐。此外還發現了與煉鋅有關的焙燒爐、槽型爐、房址。在遺址旁河床巖石上發現了疑似人工開鑿的洗礦槽遺跡。洗礦槽上寬下窄,順水流方向從上到下逐漸加深,在洗礦槽底部發現了使用爐渣拌以礫石澆筑鋪墊的痕跡。
從礦冶考古角度來看,桂陽在全國首次發現了以煉鋅為主兼煉多金屬的冶煉工藝流程,凸顯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成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陳建立教授認為,桐木嶺遺址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冶煉技術、中國礦冶史、鑄幣史、賦稅史乃至政治社會史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資料。桐木嶺的槽形冶煉爐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煉鋅爐,伴之出土的一系列煉鋅遺跡與冶煉遺物,對于完整復原古代煉鋅術起到關鍵作用。
從考古學學科發展來看,礦冶在古代社會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桂陽的礦冶遺址考古代表了學科的發展方向之一,為今后開展長江中下游地區礦冶遺址的調查工作將起到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