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后市場是指汽車銷售以后,圍繞汽車使用過程中的各種服務,它涵蓋了消費者買車后所需要的一切服務。也就是說,汽車從售出到報廢的過程中,圍繞汽車售后使用環節中各種后繼需要和服務而產生的一系列交易活動的總稱。
中國現在的汽車后市場大體上可分為七大行業:汽保行業;汽車金融行業;汽車IT行業;汽車精品、用品、美容、快修及改裝行業又稱汽車養護行業;汽車維修及配件行業;汽車文化及汽車運動行業;二手車及汽車租賃行業。
近年來,國內汽車后市場蓬勃發展,創業公司在扎堆進入風口當豬的時候也會思考,未來行業的發展走向如何。
美國汽車后市場經歷了上百年發展,信息化水平非常高,擁有成熟的市場環境。雖然中美兩國汽車后市場在結構性方面差別不小,但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后市場,還是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去吸收和借鑒。
我們可以借美國汽車后市場供應商協會(簡稱:AASA)在2016年發布的一份市場分析報道,看一看他們對美國市場的分析,俯瞰一下美國汽后的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經濟不振和科技發展,使得汽車后市場煥發生機
美國汽車后市場擁有許多成熟的電商平臺,各種商業模式均有驗證,整個行業的生產和供應鏈受電商影響頗深。過去許多年,大家都在專心做渠道,市場趨于穩定。
但是近年來,情況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一方面,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萎靡,行業并購頻繁,生產商和渠道運營商相結合,抱團取暖,組成了新的模式;另一方面,“車聯網”、“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等創新科技的發展,再加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也加速了市場格局的變化;同時,4G網絡的發展,智能終端的普及,使得更多的網絡用戶參與交互溝通,B端和C端用戶的行為習慣大大改變……
這些因素使得已經成熟穩定的美國汽車后市場重新煥發生機,呈現新的業態。經營者們需要調整策略,適應新的市場,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梳理過去幾十年美國汽車后市場的發展,總結為三個階段:
階段一:發展上百年,傳統商業成熟穩定
在傳統的汽配供應鏈中,人們認為最重要的是信息系統,信息系統包含產品的生產計劃、運營計劃、財務報表和收益等信息。
配件生產廠商和配件經銷商之間的貨物的運輸、買賣記錄等信息,通常會存儲在廠商的信息系統中。一般來說,配件生產廠商會從配件經銷商那里獲取一堆電子訂貨單,然后廠商的客服會優先解決特殊訂購或者回答疑問。
階段二:本地需求增多,變革的前奏
隨著SKU量的逐漸增加,汽車后市場的本地需求也在逐漸增多,及時處理越來越多的小包裹、小訂單和緊急訂單的能力成為了廠商的必須具備的功能。在形勢的促使下,許多上游汽配廠商聯合在一起,做了一個提供網絡查詢配件的平臺,讓汽配供貨商們能夠在網上即時查找庫存、生成緊急訂單。
總的來說,這一階段大部分的交易雙方仍舊是生產廠商和配件銷售商,但也有一些汽修廠能夠找上生產廠商,直接完成訂單。
階段三:訂單交易的時效性要求提高,變革來臨
隨著科技的總體發展,交易形式和客戶端的使用習慣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客戶不再滿足于只能在網絡上搜索信息,還要能夠即時發訂單出貨,同時訂單派送的時效性。生產廠商或許需要更新傳統的IT部門來應對全球數字化的趨勢。
前車之鑒:傳統產業轉型的失敗原因
盡管許多傳統的汽配廠商、傳統的經銷商意識到需要進行產業升級,但是往往會遇到許多問題,導致產業轉型失敗。我們總結了以下幾點可能的失敗原因:
第一,企業傳統的商業模式和自身的網絡平臺沒有達到和諧統一,有不少傳統企業用了互聯網的手段但是不具備互聯網思維;
第二,過多依賴第三方快遞,未能保證時效性和服務質量;
第三,傳統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過多依靠網絡等新技術而迷失自我,沒有把自身固有的先天優勢利用起來;
第四,線上交易完成后,線下缺乏專業的團隊跟進管理,導致售后服務糟糕;
第五,固步自封,雖然借助了自動化,但大多是改進自身現有的流程,而沒有在核心業務領域動真刀子;
第六,企業過重,不能靈活調整發展方向,耗費的資源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