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毛細黃銅管生產廠家16MnCr5合金鋼板生產廠家 工具鋼具有良好的強度、韌性、硬度、耐磨性和回火穩定性等性能。根據用途不同,工具鋼也可分為刃具用鋼、模具用鋼和量具用量。按化學成分不同,工具鋼又可分為碳素工具鋼、合金工具鋼和高速鋼。本節只介紹刃具用鋼和量具用鋼,對模具用鋼的詳細介紹可參看后續章節。
高硬度、高耐磨性是工具鋼最重要的使用性能之一。高耐磨是保證和提高工具壽命的必要條件。此外,不同用途的工具鋼有各自的特殊性能要求,例如,刃具鋼還要求紅硬性及一定的強度和韌性,量具鋼還要求高的尺寸穩定性。
在化學成分上,為了使工具鋼尤其是刀具鋼具有高的硬度,通常都使其含有較高的碳(含碳量為0.65%~1.55%),以保證淬火后獲得高碳馬氏體,從而得到高的硬度和切斷抗力,這對減少和防止工具損壞是有利的。此外,高的含碳量還可以形成足夠數量的碳化物以保證高的耐磨性,所加入的合金元素主要是使鋼具有高硬度和高耐磨性的一些碳化物,形成元素如Cr、W、Mo、V等。有時也加入Mn和Si,其目的主要是增加鋼的淬透性以達到減少鋼在熱處理時的變形,同時增加鋼回火穩定性。對于切削速度較高的刃具,常加入較我的W、Mo、V、Co等合金元素,以提高鋼的紅硬性。
工具鋼對鋼材的純潔度要求很嚴:對S、P含量一般均限制在0.02%~0.03%以下,工具鋼屬于優質鋼或高級優質鋼。在出廠時其化學成分、脫碳層、碳化物不均勻度等均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規定,否則會影響工具鋼的使用壽命。
工具鋼一般可主要用于制造各種切削刀具、成型工具和測量工具。
工具鋼的主要性能包括:硬度、耐磨性、強度、韌性、可加工性、淬火溫度范圍、淬硬性和淬透性、脫碳敏感性、熱處理變形性、磨削性等。 上半年遼寧民間投資同比下滑58.1%,這加重了遼寧經濟下行壓力。
中部資源大省山西情況也不樂觀。全省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856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7.4%。而前4個月、前5個月財政收入降幅分別為5.4%、4%,降幅也在擴大。
從2014年9月以來,除個別月份為微弱正增長,山西工業持續負增長。今年前5個月,山西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2.7%。
不過,山西對此也早有預期。2015年山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9.8%,主要受經濟持續下行、工業經濟持續回落、煤炭價格大幅下降以及結構性減稅和普遍性降費等影響。
山西預計2016年預算價收入同比下降7%,山西省政府表示,這是考慮到山西仍處于改革開放以來最為困難的時期,經濟筑底回升仍需歷經艱難的過程。
具體而言,按現價計算的工業、交通運輸、現代服務業、建筑業等行業的產值難以實現增長,煤焦、鋼鐵、電力等山西主導行業去產能、去庫存面臨較大壓力,經濟效益難有回升,導致稅基減少、稅源萎縮;國家進一步實施減費降稅政策,全面推開營改增等政策性減收因素也將影響山西財政收入增長。
類似的還有陜西。陜西上半年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007億元,同比增長5.59%;但地方稅收僅微弱增長0.44%,一些稅種出現負增長,如企業所得稅下降7.52%、資源稅下降25.5%、土地增值稅下降18.91%等。
中央政治局在年中召開會議研究上半年經濟形勢并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已成為一個慣例。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分別主持召開了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從這兩次“預熱”的經濟形勢座談會透露的內容,已經能夠較清晰地觀測到中央高層對下半年經濟工作的基調:適度擴大總需求,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表述相比,兩次經濟形勢座談會在相關措辭上出現微妙的變化,“同時”兩字被去掉。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措辭的微妙變化可以理解為,短期內更加注重擴大總需求,而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一以貫之的主線。
適度擴大總需求 突出積極財政政策
7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強調“宏觀經濟政策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適度擴大總需求,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三天后,李克強總理也主持召開座談會,就科學研判經濟形勢、做好經濟工作聽取專家和企業家的看法建議。他在座談會上表示:“適度擴大總需求”。
黃山毛細黃銅管生產廠家312鋼板切割生產廠家下表為圓鋼詳細的標準 各種鋼材:軍工鋼.合金鋼.高速鋼.無磁鋼.耐磨鋼.鎢鋼.碳素鋼.合金鋼.彈簧鋼.鉻鉬鋼.合工鋼.高工鋼.碳結.軸承鋼.工具鋼.彈簧鋼.齒輪鋼.合結鋼.普碳鋼.不銹鋼.冷拉鋼.熱扎鋼.鍛制鋼.合金鋼.工模具鋼.易切削鋼.進口模具鋼。
鋼鐵企業產品成本項目主要包括:
(一)原料及主要材料,是指為生產產品直接投入的構成產品實體的物料。
(二)輔助材料,是指為生產產品投入的不能構成產品實體,但有助于產品形成的物料。
(三)燃料和動力,是指生產過程中耗費、成本歸屬對象明確、一次性耗費受益的能源介質。
(四)直接人工,是指直接從事產品生產人員的各種形式的報酬及各項附加費用。
(五)制造費用,是指以成本中心為基礎,為組織和管理生產所發生的各項間接費用。 由此可見,適度擴大總需求將是下半年經濟工作一大重點。
一位不愿具名的部委官員對上證報記者表示:“目前國內有效投資不足的問題仍存在,制造業投資下滑,產能過剩問題突出,民間投資還在下行,政策還是要托著點。”
國家統計局15日披露的一組數據也加深了社會對有效需求不足的認識。數據顯示,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在持續下行,增速已經跌至個位數,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速僅有3.3%,民間投資則進一步下滑至2.8%。
如何適度擴大總需求?分析人士表示,主要體現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上。
章俊認為,適度擴大總需求應突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貨幣趨寬松則是配合財政政策的實施,主要針對重點基建項目。同時,開放壟斷行業,鼓勵民間投資進入。
從目前情況來看,下半年積極財政政策還有很大空間。今年財政部有5萬億元地方債務置換計劃,據券商統計數據,上半年置換規模達到2.7萬億元,這也就意味著下半年仍有逾2萬億元的置換額度可用。
此外,一位接近部委的人士透露,萬億專項建設基金仍將繼續發力穩增長,今年預計專項建設基金規模將達1.2萬億至1.3萬億元。
就財政政策發力的領域,李克強總理提到的一點或是一個方向。他說:“加強防洪工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等基礎設施薄弱環節建設,加快補上經濟發展和民生領域的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鼓勵民間投資的政策也有望成為下半年政策一大看點。
7月18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各省(區、市)政府負責人促進社會投資健康發展工作會議,對擴大民間投資作出部署。一是,要大幅放寬市場準入,簡化行政程序。降低成本,企業投資看效益;二是,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要采取切實措施加以解決。要降低融資成本,開辟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推動股權融資;三是,要創新投資模式,增強民營企業投資的能力。
以推進供給側改革為主線 企業去杠桿綜合方案將出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年經濟工作的主線。從兩次經濟形勢座談會透露的信息來看,下半年仍將延續這一基調,即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
其實,早在兩次中央高層經濟形勢座談會召開之前,中財辦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鶴曾率中財辦和國家發改委調研組先后到上海、浙江、四川等三省市調研,其中一大調研主題就是供給側改革。
黃山毛細黃銅管生產廠家臨汾紫銅毛細管生產廠家市場上通常所見的鋁原料主要是固態鋁,即重熔用鋁錠,包括原生鋁錠和再生鋁錠。原生鋁錠的化學成分符合各國標準備要求,化學成分穩定,其純度也比較高。再生鋁由于其生產原料是回收和廢舊鋁,除了很少部分經電解精煉處理之外,一般來說雜質含量及其種類似比較多,實際上通常稱原生鋁錠為重熔用鋁錠。再生鋁習慣上稱為雜鋁。原生鋁錠通常分為高純鋁和工業純鋁兩個等級。高純鋁即重熔用精鋁錠;工業純鋁即得熔用鋁錠。 就下一步如何推進供給側改革,李克強在與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時也提到了一些重點。
比如,去產能方面,要處理好去產能和保障職工合法權益的平衡,創造條件實現富余人員轉崗不下崗;去杠桿方面,要采取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和綜合性措施逐步降低企業杠桿率;降成本方面,要發揮好營改增等減稅降費政策效應;補短板方面,要積極釋放新型城鎮化帶動擴大有效需求的潛力,加強防洪工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等基礎設施薄弱環節建設。
事實上,企業杠桿率過高已引起高層關注。根據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的研究,截至2015年底,我國債務總額為168.48萬億元,全社會杠桿率為249%。其中,非金融企業部門的問題最為突出,其債務率高達131%。如果把融資平臺債務加進來(這部分與政府債務有所重疊),非金融企業部門債務率高達156%。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對上證報記者說,發改委正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去杠桿的相關措施,不久后就會按照程序推出政策。
在7月18日與各省(區、市)政府負責人談論促進社會投資健康發展工作時,李克強表示:“我們正在考慮綜合方案,降低企業杠桿率,有的要通過直接融資,市場化法治化的債轉股來推進。”
稅收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從中可窺當前經濟形勢變化。“上半年稅收收入情況反映出經濟發展四個方面的亮點。”國家稅務總局收入規劃核算司副司長鄭小英表示。
昨日,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稅務部門組織稅收收入64979億元(已扣減出口退稅),同比增長9.4%。扣除卷煙消費稅政策調整翹尾增收等特殊因素后,增長5.1%左右。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譚云明表示,這與經濟增長基本協調,反映出穩增長措施正持續見效,也折射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新變化。
“稅收收入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調整持續見效。”鄭小英說,上半年,第三產業稅收增長10.9%,稅收占比為58.2%,較去年同期提高2.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中,新興服務業快速增長,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稅收分別增長39%和27.7%,成為拉動第三產業稅收較快增長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