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紫外線消毒器處理中水
由于我國大部分城市污水重供水輕排污,重地上輕地下,污水前端收集和終端處理成為城市發展難題。《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了解到,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以下簡稱“園區”)經過20年的建設,通過實施雨污分流、供排一體化、廠網一體化,全區污水實現全收集、全處理,污泥日產日清,經過紫外線消毒器的中水,完全可以養魚,走出了一條政府負責供水、排水規劃監管,企業負責運作服務的公共事業管理新模式。
污染物排放最小化
在蘇州工業園區清源華衍水務有限公司第一污水處理廠,污水蓄積池邊上矗立著一臺污泥壓縮機,池中未經處理的污水散發著一股惡臭。記者看見這些污水一路流入含有生物菌凈化池,隨后不斷翻滾著。
“翻滾表明了生物菌在工作。有了它,這個處理廠只需三個人就行。”該公司總工程師關永年邊說邊從最后一道處理池中取出了一罐污水。大約過了兩分鐘后,記者看到污泥沉積在瓶底,清澈的水映入眼簾。
據了解,該污水處理廠規劃規模60萬立方米/日,目前處理能力20萬立方米/日,廠里污水處理采用A/A/O除磷脫氧工藝,排出的污水全部達到一級A標準。經過紫外線消毒器的中水,完全可以養魚,其中一部分被送往熱電廠循環使用。
此外,針對最難處理的污泥,園區將其全部交由中法環境有限公司焚燒干化。干化后的污泥供東吳熱電廠與煤進行混合摻燒,日產日清,最終形成了污水廠—污泥處理廠—發電廠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蘇州工業園區清源華衍水務有限公司、中新蘇州工業園區環保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堅說,在蘇州工業園區,污水廠收取的污水處理費中包含0.20元/噸的污泥處理費,為處理污泥,污水廠按照200元/噸的價格支付給污泥處理單位,不足部分由園區財政補貼給污泥處理單位。
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楊知評說,僅具備污水處理能力遠遠不足,還要配備完善的搜集網絡。蘇州工業園區自1994年開發建設起,一直按照高要求、高標準、高起點的要求執行,園區經過20年的市政管網建設,已經建設市政污水管網750公里,且全部實現雨污水的分流,經過紫外線消毒器的中水,完全可以養魚。
蘇州市委常委、園區工委書記王翔說,園區已建成了高水平的污水處理廠、污泥干化廠、集中供熱制冷中心等綠色市政工程,實現市政設施資源、能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物排放最小化,經過紫外線消毒器的中水,完全可以養魚,初步走出了一條集“科技創新、經濟循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一體的生態化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