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 把污水變成有用的水
在水資源短缺的北京,去年產生的污水總量超過14億噸,并且呈現出上漲的趨勢。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研發出污水脫氮除磷技術,通過這項技術處理后的生活污水甚至可以達到飲用的標準。請聽新聞廣播記者弓健的報道。
在北京工業大學知行樓8層的一間實踐培訓室里,一套模擬農村污水處理設備正在運轉。污水槽里,一臺類似水車的裝置在緩緩轉動,把污水里體積較大的懸浮物過濾出來,扔到一邊的水槽里。接著,污水就流到了下一個環節的曝氣池里。實驗人員朱如龍介紹說:
【同期】這個就是通過表面曝氣的作用,可以去除一些細小的懸浮物,降低有機物的含量。
曝氣,又稱作暴氣,指的是在污水中注入氧氣的做法。這樣可以培養污水中的微生物,來分解水里的有機物。在這套模擬污水處理設備中,經過幾十道工序之后,處理后的水就可以用來灌溉、洗車,甚至可以達到更高的標準。項目負責人龔靈瀟指著這套設備的最后一項工藝說:
【同期】--這里跟自來水廠一樣,有一個過濾,混凝沉淀的作用。這樣出來的水就可以達到飲用的標準。
--也就是說生活污水經過你這一套設備的處理,最后可以達到飲用的標準?
--對對。
在上個月底舉行的第八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龔靈瀟帶著團隊憑借這個項目獲得了銀獎。目前這個項目已經在江蘇揚州地區實施,5千多戶居民因此受益。
【同期】國家對農村污水也有專項處理,我們基于技術優勢,申請到了這樣的項目。這是一個大趨勢,更多的是一種社會責任。
龔靈瀟依托的技術,來源于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的水污染控制研究團隊。這個團隊的實驗室位于環化樓,里面擺著各種各樣的污水桶和處理設備,空氣中彌漫著污水的氣味。一臺正在攪拌污水的設備前有3個玻璃罐,一個罐中的污水呈紅色,另兩個則呈棕褐色。博士后馬斌說,污水呈現紅色是因為在培養一種能夠高效處理污水的微生物。
【同期】--棕褐色的都是用普通的細菌,我這個是紅色的。
--這個就是制造條件培養能處理污水的細菌對嗎?
--對對,其實它一直存在,只不過特別少,干不了活兒,我這個給它聚集起來,多了干活兒才能顯出優勢。它能降低能耗,溫室氣體減量,這個菌代謝過程中沒有溫室氣體的排放。
這個團隊研制開發的用微生物來處理污水的技術,目前已經應用于高碑店、酒仙橋、方莊等污水處理廠,每天凈化的污水達到100萬噸,其中約有一半轉化為中水,繼續為市民服務。實驗室帶頭人彭永臻教授從事污水處理研究多年,他認為這項技術和國際接軌。
【同期】相對于化學處理、物理處理,優勢就是廉價。因為是微生物來進行,不用人來加藥,只要給曝氣就行。全世界99%的污水都是用微生物來處理。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北京工業大學校長郭廣生認為,學科的不斷創新,才能推動學校的發展,而學校應該和國家同步前進。
【同期】十八大提出來到2020年要建成小康社會,作為高校,必須要承擔推動國家發展、服務國家需求的責任,要增強我們辦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本文章由榮茂凈水材料網整理出版,詳情請登錄:www.zzrmjs.com,聯系電話:135 2646 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