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87%淡水資源難被利用
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目前有1/6的人缺乏安全的飲用水。因為缺少干凈、安全的飲用水,平均每天全世界有4500名兒童喪生。在發展中國家,每年因為飲用不安全的水、衛生條件差而死亡的人數超過220萬。這是中國經濟網記者在江蘇無錫市近日舉辦的2009全球人居環境論壇上獲悉的。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與此同時,全世界每天有200噸垃圾倒進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廢水會污染8升淡水;所有流經亞洲城市的河流均已被污染;美國40%的水資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廢料、金屬、肥料和殺蟲劑污染;歐洲55條河流中僅有5條水質差強人意。
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5%,其中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被利用。而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只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占地球總水量的0.26%。有限的淡水資源分布又非常不均勻,世界每年約有65%的水資源集中在不到10個國家中,而占世界總人口40%的80個國家卻嚴重缺水。聯合國環境署曾發出警告:人類在石油危機之后,下一個危機就是水。
“預計到2015年,近40%的全球人口將生活在水資源緊張的國家。到2025年,全球約2/3的人口將生活在水資源不足或水源質量低下的國家。隨著水資源的日漸缺乏,不同水源使用者之間的緊張局面將激化。當今世界所面臨的最緊迫問題是如何提供安全飲用水和衛生用水的問題。如果人類沒有安全的水環境,就無法實現初等教育、疾病控制、環境可持續性以及根除貧困,水危機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禍首。”在江蘇無錫市近日舉辦的2009全球人居環境論壇上,聯合國友好理事會主席努爾·布朗指出。
多年來,為管理好水資源并提高水質量,世界上很多國家做了不斷嘗試,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管理委員會前主席戴維·安德森介紹,世界上唯一一個將處理過的污水的循環利用納入常規城市水系統的城市是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英寸的非洲西南部國家——納米比亞。該國有一項創造性地彌補本國淡水資源匱乏的舉措是使用塑料網篩捕捉來自海洋的霧氣和濕氣。此項技術在世界上大約20個國家被使用。而在智利、澳大利亞、印度、美國等國,這些國家解決其水資源匱乏的方法大致有三個,即:循環用水滿足次要需求、從其它地區調水或尋找新水源、節約用水。
中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由于人口眾多,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列世界第88位,從淡水資源看,世界人均占有量為12900立方米,中國僅為2695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1/4。因水危機而致的經濟損失約占中國GDP的2.3%。
“30年來,中國水污染防治主要做了工業水污染防治、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流域水污染治理與農村水環境治理等四方面工作。包括保護城市飲用水水源、完善城市截污下水道、修建城市污水處理廠、做好污水處理后的回用工作等。自1994年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以來,先后開展了三河(淮河、海河、遼河)、三湖(滇池、巢湖、太湖)、一海(渤海)、一庫(長江三峽水庫及其上游)、一線(南水北調沿線)、松花江,黃河中、上游地區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國家環保局原副局長、研究員王揚祖說。
在麗江、伊春、南昌、無錫等眾多國內城市,多年來在水環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已取得顯著成就:南昌出臺了全國省會城市第一部城市水土保持地方性法規——《南昌市城市水土保持條例》,以及專門針對城市規劃區內的湖泊進行保護的地方條例——《南昌市湖泊保護條例》,這在我國尚屬首例。該市自2002年以來,已投資150多億元用于飲水設施、排水管網、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園林綠化、污染自動監控等城市重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地解決了一些歷史遺留的環境難點問題。2006年,南昌市被建設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獎”(水環境治理優秀范例城市)榮譽稱號;今年6月又因“贛鄱親水美”被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評為“2009年中國十大最美麗城市”。
作為太湖流域的重要城市,江蘇無錫市近年來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發展模式,全面開展太湖治理,推進節能減排,加快生態修復,提升城市功能,在優化生態環境、切實改善人居環境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績。該市自2002年起,按照“清淤、截污、調水、修復生態”的整治思路,全面實施了生態清淤、污水截流、退漁還湖、動力換水、生態修復、湖岸整治和環湖林帶建設六大工程,對太湖伸入無錫的內湖——蠡湖進行環境綜合整治。目前,蠡湖水面面積由原來的6.4平方公里增加到9.1平方公里,沿岸建起了305.5萬平方米的生態公園和防護林帶。西蠡湖區域內水生植被的覆蓋率恢復到30%以上,湖水能見度從20厘米升至80厘米。據悉,無錫市已獨家獲得由全球人居環境論壇理事會頒發的本年度“全球綠色城市”榮譽。
本文章由榮茂凈水材料網整理出版,詳情請登錄:www.zzrmjs.com,聯系電話:135 2646 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