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CPU從最初發展至今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了,這期間,按照其處理信息的字長,CPU可以分為:4位微處理器、8位微處理器、16位微處理器、32位微處理器以及最新的64位
微處理器,可以說個人電腦的發展是隨著CPU的發展而前進的。微機是指以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
電路為主要部件,以集成了計算機主要部件——控制器和運算器的微處理器MP(Micro Processor)為核心,所構造出的計算系經過30多年的發展,微處理器的發展大致可分為:
微處理器
第一代
第一階段
(1971—1973年)通常以字長是4位或8位微處理器,典型的是美國 Intel 4004和Intel 8008微處理器。Intel 4004是一種4位微處理器,可進行4位
二進制的并行運算,它有45條
指令,速度0.05MIPs(Million Instruction Per Second,每秒百萬條指令)。Intel 4004的功能有限,主要用于計算器、電動打字機、照相機、臺秤、電視機等家用電器上,使這些電器設備具有智能化,從而提高它們的性能。Intel 8008是世界上第一種8位的微處理器。
存儲器采用PMOS工藝。該階段計算機工作速度較慢,微處理器的指令系統不完整,
存儲器容量很小,只有幾百字節,沒有操作系統,只有匯編語言。主要用于工業儀表、過程控制。
第二代
(1974—1977年)典型的微處理器有Intel 8080/8085,Zilog公司的Z80和Motorola公司的M6800。與第一代微處理器相比,集成度提高了1~4倍,運算速度提高了10~15倍,指令系統相對比較完善,已具備典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及中斷、直接
存儲器存取等功能。
由于微處理器可用來完成很多以前需要用較大設備完成的計算任務,價格又便宜,于是各半導體公司開始競相生產微處理器芯片。Zilog公司生產了8080的增強型Z80,摩托羅拉公司生產了6800,英特爾公司于1976年又生產了增強型8085,但這些芯片基本沒有改變8080的基本特點,都屬于第二代微處理器。它們均采用NMOS工藝,集成度約9000只晶體管,平均
指令執行時間為1μS~2μS,采用匯編語言、BASIC、Fortran編程,使用
單用戶操作系統。
第三代
第三階段(1978—1984年)即16位微處理器。1978 年,Intel公司率先推出16位微處理器8086,同時,為了方便原來的8位機用戶,Intel公司又提出了一種準16位微處理器8088。
8086微處理器最高主頻速度為8MHz,具有16位數據通道,
內存尋址能力為1MB。同時英特爾還生產出與之相配合的數學協處理器i8087,這兩種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
指令集,但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專門用于對數、指數和三角函數等數學計算的指令。人們將這些指令集統一稱之為 x86指令集。雖然以后英特爾又陸續生產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進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來的x86
指令,而且英特爾在后續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后來因商標注冊問題,才放棄了繼續用阿拉伯數字命名。
1979年,
英特爾公司又開發出了8088。8086和8088在芯片內部均采用16位數據傳輸,所以都稱為16位微處理器,但8086每周期能傳送或接收16位數據,而8088每周期只采用8位。因為最初的大部分設備和芯片是8位的,而8088的外部8位數據傳送、接收能與這些設備相兼容。8088采用40針的DIP封裝,
工作頻率為6.66MHz、7.16MHz或8MHz,微處理器集成了大約29000個晶體管。
在Intel公司推出8086、8088 CPU之后,各公司也相繼推出了同類的產品,有Zilog公司Z8000和Motorola公司的M68000等。16位微處理器比8位微處理器有更大的尋址空間、更強的運算能力、更快的處理速度和更完善的指令系統。所以,16位微處理器已能夠替代部分小型機的功能,特別在單任務、單用戶的系統中,8086等16位微處理器更是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1981年,美國IBM公司將8088芯片用于其研制的IBM-PC機中,從而開創了全新的微機時代。也正是從8088開始,個人電腦(PC)的概念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發展起來。從8088應用到IBM PC機上開始,個人電腦真正走進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它也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1982年,英特爾公司在8086的基礎上,研制出了80286微處理器,該微處理器的最大
主頻為20MHz,內、外部數據傳輸均為16位,使用24位
內存儲器的
尋址,
內存尋址能力為16MB。80286可工作于兩種方式,一種叫實模式,另一種叫保護方式。
在實模式下,微處理器可以訪問的內存總量限制在1兆字節;而在保護方式之下,80286可直接訪問16兆字節的內存。此外,80286工作在保護方式之下,可以保護操作系統,使之不像實模式或8086等不受保護的微處理器那樣,在遇到異常應用時會使系統停機。
IBM公司將80286微處理器用在先進技術微機即AT機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80286在以下四個方面比它的前輩有顯著的改進:支持更大的內存;能夠模擬內存空間;能同時運行多個任務;提高了處理速度。
最早PC機的速度是4MHz,第一臺基于80286的AT機運行速度為6MHz至8MHz,一些制造商還自行提高速度,使80286達到了20MHz,這意味著性能上有了重大的進步。
80286的封裝是一種被稱為PGA的正方形包裝。PGA是源于PLCC的便宜封裝,它有一塊內部和外部固體插腳,在這個封裝中,80286集成了大約130000個晶體管。
IBM PC/AT微機的總線保持了XT的三層
總線結構,并增加了高低位
字節總線
驅動器轉換邏輯和高位字節總線。與XT機一樣,CPU也是焊接在
主板上的。
第四代
第四階段(1985—1992年)即32位微處理器。1985年10月17日,英特爾劃時代的產品——80386DX正式發布了,其內部包含27.5萬個晶體管,
時鐘頻率為12.5MHz,后逐步提高到20MHz、25MHz、33MHz,最后還有少量的40MHz產品。
80386DX的內部和外部
數據總線是32位,
地址總線也是32位,可以
尋址到4GB內存,并可以管理64TB的
虛擬存儲空間。它的運算模式除了具有實模式和保護模式以外,還增加了一種“虛擬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過同時模擬多個8086微處理器來提供多任務能力。
80386DX有比80286更多的
指令,頻率為12.5MHz的80386每秒鐘可執行6百萬條指令,比頻率為16MHz的80286快2.2倍。80386最經典的產品為80386DX-33MHz,一般我們說的80386就是指它。
由于32位微處理器的強大運算能力,PC的應用擴展到很多的領域,如商業辦公和計算、工程設計和計算、
數據中心、個人娛樂。80386使32位CPU成為了PC工業的標準。
1989年英特爾公司又推出準32位微處理器芯片80386SX。這是Intel為了擴大市場份額而推出的一種較便宜的普及型CPU,它的內部數據總線為32位,外部數據總線為16位,它可以接受為80286開發的16位輸入/輸出接口芯片,降低整機成本。80386SX推出后,受到市場的
廣泛的歡迎,因為80386SX的性能大大優于80286,而價格只是80386的三分之一。
1989年,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80486芯片由英特爾推出。這款經過四年開發和3億美元資金投入的芯片的偉大之處在于它首次實破了100萬個晶體管的界限,集成了120萬個晶體管,使用1微米的制造工藝。80486的時鐘頻率從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40MHz、50MHz。
80486是將80386和數學協微處理器80387以及一個8KB的高速緩存集成在一個芯片內。80486中集成的80487的數字
運算速度是以前80387的兩倍,內部
緩存縮短了微處理器與慢速DRAM的等待時間。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采用了RISC(
精簡指令集)技術,可以在一個
時鐘周期內執行一條指令。它還采用了突發
總線方式,大大提高了與內存的數據交換速度。由于這些改進,80486的性能比帶有80387數學協微處理器的80386 DX性能提高了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