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盞的歷史:脫胎于日用飲食器
www.jianzhanhome.com 834954634
茶具,古代亦稱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詞最早在漢代已出現,據西漢辭賦家王褒《憧約》有“烹茶盡具,酺([pú],聚眾飲酒)已蓋藏”之說,這是我國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條史料。
《三國志·吳志·韋耀傳》中載:吳末帝孫皓“每饗食,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以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耀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剪,或密賜茶井以當酒。”
可見在三國時期,茶器還未從飲食器中完全分離出來,是可以兼而用之的,未有飲茶專用的“茶盞”。
唐代以后,茶具才從食器中獨立出來,茶盞起初仍稱為“碗”,在詩文中也稱為“甌”,如:“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煙輕處攪來勻”等,都是贊頌越窯盞的名句。白居易的“白瓷歐甚潔,紅爐炭方熾”、顏真卿等的“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則是對白瓷茶具的盛贊。
唐代的茶事十分發達,在追求茶具使用功能的同時,也更加注重其中蘊含的審美因素。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從宜茶的角度對七大窯口的碗進行了比較,認為越州產者為最上品,其形制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淺”,釉色“類玉、類冰”。
從傳世器及墓葬、窯址出土的器物來看,碗是唐代窯口的一項大宗產品,一部分碗用來作茶具,另一部分作為飲食用具。唐代的碗器型也逐漸呈現多樣化,有敞口斜腹玉壁底碗、翻口碗、斂口碗、淺腹平底碗、海棠碗、葵口碗等多種造型。
1987年4月,陜西扶風縣法門寺發現了數千件極為珍貴的文物,其中有一組極為精致的茶具。據進宮里《物帳》碑記載,這組茶具有:“茶槽子、碾子、茶羅子、匙子,一副七事,茶八十兩。琉璃茶碗托子一副。”這些茶具是文思院為宮廷所造,應是宮廷茶具,因佛教盛行,后被皇帝供奉給了佛祖。
與唐代的煎茶法不同,宋人飲茶用點茶法。點茶所用的茶為茶碾碾細的茶木,主要器具有湯瓶、茶盞、茶筅。斗茶早先在福建建安民間興起,稱之“試茶”,到了北宋中期,士大夫、文人競相參,由此逐漸傳播全國。帝王嗜茶,是宋代飲茶的特點之一,尤其是宋徽宗,以皇帝帝之尊親自撰寫了《大觀茶論》,上行下效,因此茶風大盛。
民間飲茶之風也極其濃厚,《東京夢華錄》記載:“朱雀門外街巷……以南東西兩教坊,余皆居民或茶房。”,'《夢粱錄》亦有類似一記載:“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店面,四時賣奇茶異湯。”。盞作為飲茶所必須的器具之一,在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制,且樣式多種,形態各異,各具特色。
宋代茶盞在我國歷代茶器的典范,不但數量龐大,最主要是其器型高雅含蓄、內斂耐看,又將功能與審美的高度統一,既方便使用又極具審美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由于宋人崇尚白色的湯色,因此宋代的黑釉茶盞特別盛行,以福建建窯所產黑釉建盞最為著名,再次是江西吉州窯所產。在宋代,建盞名盛天下,北宋后期曾為宮廷燒制御用茶盞,底足有“供御”、“進盞”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