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我省茶葉產業的發展,適合廣大農村一家一戶使用的扁形茶炒制機的市場需求量很大,再加上這種產品技術含量低、易于仿制、生產投資小、制造成本低,于是作坊式的個體生產企業應運而生。據不完全統計,僅在浙江省主產茶區就有近百家這樣的生產企業。這些企業絕大多數是私營、個體小型企業,生產規模小,多則十幾人,少則三至五人。工人絕大多數是當地農民,生產設備陳舊、破爛,有的僅有一臺電焊機,全靠工人手工制作,年產量多達百余臺,最少的也有二三十臺。這些企業大多數沒有產品圖樣,主要靠工人按樣品仿制,手工敲打,作坊式生產。工人的質量意識差,大多數企業不按標準組織生產,甚至多數企業不知道生產這種產品還有標準,無標準生產現象嚴重,導致市場上充斥著許多假冒偽劣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給茶農的安全生產保障、增效增收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扁形茶炒制機的生產企業主要分布在浙江省主產茶區磐安縣、新昌縣、嵊州市、富陽縣和淳安縣等地。這些企業生產的產品結構雷同,多數企業仿制別人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簡化工藝,偷工減料,粗制濫造,安全設計制造方面先天不足,產品質量低劣。如2005年嵊州市質量監督抽查中,抽查了20個批次產品,合格率僅為5%,經抽查調研,假冒偽劣扁形茶炒制機的主要質量問題是炒手材料使用鋁合金、接觸茶葉部位涂油漆、旋轉部件無防護裝置和危險部位沒有安全警示標志等。
這些劣質產品,曾發生多起惡性傷人事件。如2004年磐安縣據不完全統計,就發生80多起燙傷人手的事故,2005年初全省調查統計發生200多起燙傷、擠傷等事件,成為全社會和有關部門關注的焦點。通過這兩年的農機部門質量監督管理,杜絕了大部分安全隱患,提高產品質量,但好大一部分“開關”(指監督活動時停止生產,監督完后又開始生產)廠,仍然充斥著茶機市場。
假冒偽劣扁形茶炒制機的表現形式
通過對市場上銷售的扁形茶炒制機進行調研、檢測,歸納出假冒偽劣扁形茶炒制機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三無”產品
產品無廠名、無廠址、無產品合格證。由于扁形茶炒制機生產企業有一部分個體小型企業。有些甚至是夫妻店、父子店等小作坊式的生產,且都是根據農時季節不定期地進行生產,沒有工商部門登記注>>>冊。因此,在其生產的扁形茶炒制機上看不到任何商標、廠名、廠址等產品的基本信息。
2、產品不符合安全要求
①產品設計不合理,存在危害人身健康的安全隱患;
②外露旋轉件(如皮帶輪)沒有安全防護裝置或防護不到位;
③在容易造成人身傷害的危險部位,沒有按規定標注安全警示標志;
④電機等電器設備沒有防漏電的保護措施或保護不到位。
3、產品不符合食品衛生要求
①炒手采用鋁合金建材制作;
②鍋內外與茶葉接觸部位涂油漆;
③壓板內部填充物為黑心綿之類的東西。
4、虛假宣傳
說明書所標明的生產能力、配套功率等指標與實際不符。
5、偷工減料
①降低材料的規格。整機薄鋼板厚度1.2mm以下,甚至一部份采用廢舊鋼板或三夾板做整機防護板;電機或溫控表采用二手貨等。
②減少零部件的后期加工工序。零部件表面的毛刺、銳角等不進行處理。
③減少涂漆工序。整機表面覆蓋件無底漆,涂漆不均勻,有漏漆、脫漆現象。